活動地點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費用與門票
科技為大家帶來更豐盛的物質生活,但同時亦主宰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去向。大家在享用各式科技產品時,有否反思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呢?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以「萬有之間」為主題,現場構建各式光影藝術裝置,展現科技所構築的虛擬幻影,引領參觀者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大趨勢下,思考人類「信任的轉型」的問題,同時探索區塊鏈科技如何影響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和轉向。大家來到中環香港大會堂舉行的第 22 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主題展覽,除可以與光影展品互動外,還可參加一系列藝術家講座、電影放映、工作坊及硏討會,體驗科技與藝術綻放的異彩。
【延伸閱讀】知專設計學院:瑞士多媒體互動設計展
【延伸閱讀】油街實現:火花!藝術勞動‧買定離手
1|《如是》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會場內最吸睛的展品可說是沉浸式的裝置藝術作品《如是》——運用了中國古老的術數運算程式,「八字」。抽走了所有文化符號和物質化的詮譯,只剩下八字的基本,亦即五行(金、水、木、火、土)。參與者只要輸入他的出生年月日時,這本來用作算命的運算程式,只展現流動的五行顔色。參與者不會從這機器看到他命運的推斷,他只能看到時間和變化。
《如是》(2018)是迷/信(Immersion/ Decentralisation)系列的第一個作品。「迷信」於中文意為盲目地相信的行為。把字拆開,「迷」也主迷失或沉迷;「信」則為相信和信任。迷/信系列希望去探討在電腦時代裏,多重現實和多重身份的文化和行為。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參展作品:《如是》
2|《腦工場》
《腦工場》是一個容讓觀眾透過人腦電腦互動(BCI)為人類抽象的想法造就形狀的裝置作品,它可以把生成的形態製成實物。作品探究人類對於不同抽象字彙(例如創意、認知、情緒等)的想像特性,此項目闡述了思想與物質、概念與客體、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
是次項目敍述了人與機器之間的新種關係;它提出了對人類思想的本質及人類在這個控制時代和昇華唯物主義中的角色作出提問。如作品之名「腦工場」所意,人類可能需要理解在這個人工智能的年代中人類的大腦力量,就像是機器人在工業日時代中所扮演人類雙手的角色一樣。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參展作品:《腦工場》
3|《負擔不良》
《負擔不良》開始於在一萬個全球社交媒體平台的屏幕截圖上「學習」並生產出新的截圖,並包括根據這些圖像而同時生產的互動在線草圖。在某方面來說,這是一個與數字運算合作而生產的新社交媒體網絡。
我們人類在識別和想像圖像的過程通常發生在我們的意識之上,是不可見的,也是不可預料的;而在這類同的生物過程中,人工智能是完全的異種,一切都是可見的。觀看以生成對抗神經網絡所創的圖像之時,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去看見「看見」本身。
這件作品把機械學習中的奇異點轉化成我們線上生活的介面;就像「看見」的本身,這些介面無處不在,無容忽視,而當我們使用它們時我們只會把它們視為彼此的「代理」(proxy)。但這個理所當然地掩蓋了它的構造,而介面是不可能透明的。它們不可能提供單純的「代理」(proxy)給其他人,那麼一個網絡如何容許我們可以自信地稱呼它為「社交」的?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參展作品:《負擔不良》
4|《機密錄:雙城》
在過去的數百年,香港的九龍城寨主要作為一個具有軍事和政治職能的社區存在。它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即興和兼容的能力,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巨大而全面的城市系統。曾稱三不管之地,直至九十年代初結束其無政府狀態並分為兩期完全清拆。
《機密錄》是一系列科幻作品, 揭示了九龍寨城並未完全消失,只是掩藏於地下的秘密。由人工智能接管的城市,與變為人類最終防線的地下九龍寨城 —— 數據遊走於兩個巨大的城市記憶體之中, 地下的九龍城寨又會有何演變?在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九龍城寨又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參展作品:《機密錄:雙城》
5|《我們怎樣可以演好一點》
《我們怎樣可以演好一點》在鏡頭集中在一些微細的社交互動上;作品要求參與者重覆這些動作直至疲怠,直至動作達至不自然,並意旨其即將轉變。通過重覆一個動作喚起人們在某些社交場合不適的感覺,而人們更越來越熟習分散注意力及失去聯繫式的對話。
然而動作並非全然空虛,因參與者的「演出」可觸發反應;當參與者持續重覆動作,他可以看到之前的參與者的同樣「演出」片段,就像回饋自己的「演出」一般。此「演出」分佈在人群中、空間與時間上,即成就一場難堪尷尬又親密的異步互動。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參展作品:《我們怎樣可以演好一點》
6|《連綿》
《連綿》旨於模擬三維中的非物質空間,透過使用不同的設備,幾何圖形便能投射於不同的建築現場當中。根據不同的項目,作品所產生的非物質空間可作為虛擬擴展或擾亂現有空間的手段。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參展作品:《連綿》
7|《辯認》
《Recognition 辯認》,是英國泰特美術館 2016 年 IK 奬數碼創新得奬作品。作品通過 AI 人工智能辯識圖像技術,結合泰特美術館館藏,將當今的新聞攝影圖片,利用作品比對泰特類似的館藏畫作,體驗古今交錯的奇妙感受。
三個月以來,作品通過在線搜索泰特美術館的英國藝術館藏及檔案資料,將館藏作品與路透社的新聞圖像根據每天廿四小時的視覺和主題相似性進行比較,以創建一個不斷擴展的虛擬畫廊。作品的結果將是代表著過去與現在各類圖像的時間膠囊。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參展作品:《辯認》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節目 | |||
---|---|---|---|
節目 | 日期 | 時間 | 地點 |
主題展覽 | 2018年10月-27日 - 2018年11月4日 | 12:00 - 20:00 |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
反轉研討會 | 2018年10月27日 | 14:00 - 17:30 | 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未來電影工作室 |
藝術家講座 | 2018年10月28日 | 14:00 - 16:15 |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
工作坊- 數位當代藝術加密貨幣交易所 | 2018年10月28日 | 16:30 - 19:30 |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
實驗 J 場 | 2018年11月1日 - 2018年11月11日 | 12:00 - 19:00 |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 |
放映會 | 2018年10月27日 - 2018年11月4日 | 12:00 - 19:00 |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 |
表演- 思痛的艾倫 | 2018年11月3日 | 17:00 - 17: 20 |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
【INFO】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 日期:2018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
- 時間:上午12時至晚上8 時
- 地點: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圖片來源: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FB 專頁
♥️ 相關活動一次看夠
►►►數碼創新月2018
►►►JCCAC 十週年回顧展·十年廠出
►►►香港藝術中心 40 周年旗艦展覽
►►►中環畫廊:瑪麗蓮·敏特個人作品展
►►►香港機場: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展
►►►大館:「在過滿的世界挖一個洞」曹斐個展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Art Basel 2019
►►►星街小區:芬蘭Cup Of Therapy講座交流會@白做研究所
►►►PMQ:「記憶是種莫名的美好 為未來而生」展覽
►►►ifc mall:UNICEF HK「以愛點亮慈善之光」慈善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