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地點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費用與門票
由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而成的大館(Tai Kwun)將於 2018 年 5 月 29 日舉辦「大館開幕日」正式開放予公眾,開幕展覽除了有「大館一百面」外,還有展覽彙集本土和國際藝術家作品的「拆棚」,這些藝術作品與我們集體性棲居於其中的社會及公民結構密切相關。
【延伸閱讀】大館:「大館一百面」展覽
【延伸閱讀】大館:「六種練習」展覽
賽馬會藝方大館當代美術館展出
「拆棚」由香港策展人李綺敏策展,Spring 工作室呈現,這個展覽最初的出發點來自發生於特定歷史和空間的合作及轉型。首先,是 Spring 工作室與大館的合作(前者閉幕,後者開幕);其次,是中區警署所在地的轉型,它從一個高效的殖民地警察、司法和監獄的「一站式」系統,轉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俘及越南難民的管理及收容所,再到現在成為一處修復了歷史遺產和藝術的中心。就某些方面而言,這是一個從黑暗(的歷史)走向光明的故事。
拆棚的主題因而被作為一種隱喻貫穿整個展覽。在建築術語中,「棚」是對建築物進行修復和改造的一種暫時的支撐結構;在香港,竹棚隨處可見。每當棚架被拆除,都是一座經過了修復、更新且通常是全面改造的建築物得以展示之時,此後它就會開啟自己角色與功能的新時代。
大館的「拆棚」展覽由香港策展人李綺敏策展,Spring 工作室呈現。(圖片來源:大館官網)
以棚隱喻社會中的聯繫
另一方面,棚架還有一些其他的作用,特別是在這次展覽中得到反思的是,這種結構在過去曾經用於公共行刑和懲戒,這一點在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福柯的思想中尤為鮮明,他幫助我們理解權力及其與懲罰和監禁之間的關係。
將「棚」作為一個核心隱喻,以此縮影建築與公民生活的聯繫,在這一框架下,展覽中的藝術作品探索了藝術在作為一種反映並解開我們與整個社會關係的方式這方面的潛力。它們鮮活地反照出那些構成並組織了我們的日常與周邊環境彼此之間可見或不可見的結構。
♥️ 相關活動一次看夠
>> 電影資料館:芳華年代
>> 大館:大細路小馬戲
>> 香港藝術中心:稱身大廈工筆人物畫展覽
>> 《玩遊世界》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個人作品展
>> 香港故事: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覽
>> PMQ:Alex Reyval:11,000 尺下的香港 航拍攝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