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港景色中,尖沙咀鐘樓(Hong Kong Clock Tower)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豎立油尖旺區尖沙咀海旁逾一世紀,不分晝夜為這座城市報時,亦見證海港漁村如何演變成今日的國際城市。

見證漁村變國際城市

尖沙咀鐘樓正式名稱為「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天星碼頭旁,是九鐵舊尖沙嘴火車站的一部分。鐘樓於 1915 年建成,並於 1990 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鐘樓上的報時大鐘,一開始並非使用原裝,剛巧當時位於中環的畢打街鐘樓拆卸,於是將其報時大鐘移至尖沙咀鐘樓循環再使用,鐘面只有一面。新的四鐘面報時大鐘於 1920 年安裝,翌年開始運行。

尖沙咀鐘樓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具英國殖民地色彩。

尖沙咀鐘樓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具英國殖民地色彩。

鐘樓飽歷滄桑,在兩場世界大戰存活下來,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從英國運來所需物料延誤,車站內部工程一度暫停。一戰後,無數中國內地難民乘搭九廣鐵路來到這個舊火車總站,有的在港展開新生活,有的轉乘輪船前往海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治時期,大鐘曾經停止運作至 1945 年,除此以外無間斷運行至今。然而,其響鬧報時裝置自 1950 年代初起被移走,遷往沙田火車站大堂擺放,其後被收藏在九鐵倉庫之內。

在夜晚觀賞鐘樓另有一番風味。

在夜晚觀賞鐘樓另有一番風味。

尖沙咀火車站於 1975 年遷往紅磡填海區,即紅磡站現址。尖沙咀舊火車站大樓於 1978 年拆卸,原址興建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中心。鐘樓在香港市民要求下,獲保留成集體回憶標誌。1990 年 7 月 30 日,鐘樓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

設計風格具殖民地色彩

尖沙咀鐘樓曾是英國在遠東地區的鐵路總站,以愛德華時代古典復興建築風格設計,充滿殖民地色彩,亦展現出蒸汽火車時代的風貌。鐘樓樓高 44 米,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樓頂設有一支 7 米長的避雷針。鐘樓頂部為八角形設計,築有圓拱形屋頂,紅磚與周邊白色的古典裝飾如卷形扶壁、柱子及檐飾等,形成強烈對比。鐘樓被香港文化中心門前的廣場環抱,成為香港重要地標之一。

鐘樓不但是香港重要地標,亦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標誌。

鐘樓不但是香港重要地標,亦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標誌。

搭乘天星小輪望向九龍一方的維港海旁,最易辨認到鐘樓和香港文化中心。

搭乘天星小輪望向九龍一方的維港海旁,最易辨認到鐘樓和香港文化中心。

前往方法

  • 由中環或灣仔碼頭乘搭天星小輪;
  • 乘坐巴士至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 由港鐵尖東站 L6 出口,沿梳士巴利道步行到達。

開放時間

星期一

24 小時開放

星期二

24 小時開放

星期三

24 小時開放

星期四

24 小時開放

星期五

24 小時開放

星期六

24 小時開放

星期日

24 小時開放

聯絡場地管理人
帶我到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