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太空館(Hong Kong Space Museum),必然是先想起它標誌性的白色蛋形外貌,在油尖旺區尖沙咀鬧市海旁份外搶眼,內裡的全天域超高清電影,不時帶來嶄新的感觀衝擊。
全球首座電腦化天文館
香港太空館於 1980 年開幕,成為全球首座電腦化的天文館。它的外形既像雞蛋,又因建築外部以一塊塊方格組成,故被坊間戲稱為像香港道地美食「菠蘿包」。大家千萬不可小覷這可愛的巨蛋,「蛋殼」內至今仍裝載著全球先進的科技:天象廳內的電腦化星象儀,透過光學原理模擬星空,將 8,000 顆恆星投射到半球體螢幕,設有東半球第一座全天域電影放映設備,是不少孩童校外教學的必備節目。
天象廳具數碼投影系統
太空館分為東、西兩翼,東翼的天象廳於 2008 年進行首次大型翻新工程,安裝全新數碼天象投影系統,可實時模擬在任何時間及從宇宙中任何地點觀看星空,並在全圓頂螢幕放映全天域電影或動畫。天象廳畫面解析度超過 5,300 萬畫素(像素),至今全球只有香港太空館及北京天文館達至此水準。太空館天象廳內的 300 個座椅,亦換上多語言互動系統座椅,採用無線藍牙耳筒,觀眾之間可互發短訊,進行即時問答遊戲等。民政事務局為答謝何鴻燊捐助 2,000 萬港元予弘民基金,天象廳於 2004 年命名為「何鴻燊天象廳」,為期 15 年。
太空館展覽廳 2018 重開
香港太空館內另一參觀重點為展覽廳,由 2015 年起關閉進行裝修工程,將於 2018 年 4 月 25 日重新開放。竣工後的太空館展覽廳會設有兩個新展廳:「宇宙展覽廳」和「太空探索展覽廳」,內裡設置約 100 件新展品,其中約 7 成屬互動展品,包括投射模擬國際太空站無重狀態的「迷失方向」、模擬火箭升空的「發射火箭」、模擬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倒數計時」模型、1:1 比例的「神州號太空船返回艙」等。對科技迷來說,除太空館外,同樣位處尖沙嘴的香港科學館也是非去不可的博物館;遠瞻科學技術後,大家亦可順道參觀科學館對面的香港歷史博物館,懷緬香港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