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逢舉辦大型運動比賽,如國際七人欖球賽、省港盃、賀歲盃足球賽等,香港大球場(Hong Kong Stadium)均是首選場地。這個可容納 4 萬名觀眾的香港最大戶外康體場地,啟用半世紀以來已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亦見證香港足球壇的興衰。
省港盃賀歲盃舉行場地
香港大球場前身為政府大球場(Government Stadium),位於港島灣仔區銅鑼灣掃桿埔東院道,鄰近跑馬地馬場。1918 年,跑馬地馬場發生大火,當時死難者遺體便埋葬於掃桿埔。1952 年,港英政府在現址動工興建政府大球場,於 1955 年完工。後來,因球場座位數量不足,當局遂耗資 10 億港元重建大球場,當中大部分費用由香港賽馬會支付。最終,香港大球場於 1994 年落成,成為符合國際標準的足球場,比紅磡的香港體育館容納更多觀眾。
七人欖球賽落戶於此
上世紀 60 至 70 年代是香港足球的光輝歲月,1996 年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南華的一場甲組聯賽,破紀錄逾 31,000 名球迷入場,甚至有人會攀上附近山坡觀看球賽,相比起現時港隊比賽也只有數千觀眾,場面落差令人唏噓。香港大球場為港超聯球隊香港飛馬主場,但不少聯賽賽事入場人數可能只有數百,都已移師旺角大球場舉行。惟省港盃、賀歲盃、亞洲盃、東亞運足球決賽等大型足球賽事,具相當號召力,仍會在香港大球場進行。香港大球場自 1980 年代起舉辦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Hong Kong Sevens),成為世界七人欖球巡迴賽其中一站。這年度盛事不只是運動比賽,更引入美食、啤酒等元素,吸引大量外國人進場,穿起服飾扮鬼扮馬,令香港大球場變成狂歡嘉年華。
或被啟德體育城取代
香港大球場上蓋有一對拱頂,覆蓋東西看台,足以遮蓋場內 75% 座位。但大球場草地曾因缺乏保養,2013 年英超勁旅來港獻技,但連日大雨竟令草地變泥沼,淪為國際笑柄,促使負責管理的康文署全面重鋪總面積達 9,620 平方米的草地,並於 2015 年重新開放球場。香港特區政府曾表示,啟德發展區內的啟德體育城於 2019 年啟用後,香港大球場會改變用途,以取代灣仔運動場,成為港島學校舉辦陸上運動會的主要場地,大球場萬人迫爆球場的情境或許將不復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