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香港是世界級金融都會,那傲然矗立於維多利亞港旁的國際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IFC)必然是其標誌。曾是香港第一高樓的國金,匯聚金融銀行業菁英,自成中環新核心地帶,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國金二期樓高 88 層
國際金融中心分為 4 期,IFC 一般是指共有 88 層的國金二期,樓高 415.8 米,2003 年落成時是全球第 5 高、大中華地區第 2 高及香港最高的建築物,直至被環球貿易廣場(ICC)取代香港最高建築物的地位。旁邊的國金一期比較下仿似小矮人,但其實亦是一棟有 38 層的高樓,第二期計劃同時亦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商場(IFC Mall),第四期則為酒店項目,興建成現時的香港四季酒店,以及旁邊的服務式套房酒店四季匯。
國金由著名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與美國建築師西薩·佩里(César Pelli)合作設計,二期外型與一期相似,採用玻璃幕牆,頂層設計成皇冠式和象牙形裝飾,晚間由投射燈照射,是參與幻彩詠香江的其中一棟建築物。可是,其建築外形亦遭揶揄似大細鬚刨,或是插在維港旁的兩支香。說起建築外形,鄰近的中國銀行大廈便惹來更大爭議:有人認為其外形有如三刀刃,在風水上殺氣騰騰!
香港站上蓋發展項目
國金的出現源於九十年代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為興建連接香港國際機場與中環的機場快綫,中環對開進行填海工程,興建地鐵香港站,並在上蓋建成商業大廈、酒店及商場,成為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擴展工程期間,為興建新道路連接,部份原有建築物遭拆卸,包括已不存在的統一碼頭(原址在現時國金一期),以及被迫遷至赤柱的卜公碼頭。國金發展規模龐大,總樓面面積達 43.6 萬平方米,由港鐵公司、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香港中華煤氣及中銀香港屬下的新中地產組成的 IFC Development Limited 發展,以 300 億港元奪得項目發展權,成為香港史上單一項發展成本最高的物業。
- 國金一期與二期外型設計相似,但一高一矮,相映成趣。
-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在一眾摩天大樓中鶴立雞群。
金管局主席頂層辦公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部設於國金二期,於 2001 年以接近 37 億港元購入,包括頂樓在內共有 14 層辦公室,曾被批評浪費公帑。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的辦公室位於最高的 88 樓,可使用私人專用電梯出入,以加強保安及私隱。恒基兆業地產總部亦設於 IFC 二期,在 71 至 76 樓。IFC 為舉世知名的地標,不少荷里活電影特地到來取景,如《蝙蝠俠-黑夜之神(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蝙蝠俠從國金頂樓躍下,令人印象深刻。國金二期會舉行年度跑樓梯比賽,參加者由地面跑上最頂的 88 樓,為慈善機構籌款。除夕倒數時,IFC 更會進行煙花匯演,效果仿似台北 101 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