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屋漢墓」是香港其中一個免費入場的博物館,亦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 5 間分館之一(另外 4 間分館分別為香港海防博物館、羅屋民俗館、孫中山紀念館、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雖然其面積較小,亦坐落於不顯眼的深水埗區長沙灣的某個角落,但卻無減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李•鄭屋村聚居地
李鄭屋漢墓的得名,正是因為有歷史記載以來,這一帶曾是客家人「李屋村」與「鄭屋村」的聚居地,因墓室所屬已難考究,故稱之為「李鄭屋漢墓」。墓室的發掘得要數 1950 年代,當時因為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型火災,造成 58,000 人無家可歸,政府為安置這些居民,便得在附近一帶興建大型屋邨作收容之所。
興建屋邨發現古墓
就在準備興建李鄭屋邨時,工人們發現在附近山頭有一個墓室,裡頭有 58 件陶製及青銅的陪葬品;墓室平面呈「十字形」,以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即入口)所組成,再輔以穹窿頂的建築結構。專家推斷這是約於東漢年間(公元 25 至 220 年)興建的墓室,絕對是香港考古上的重要發現。在發掘工作完成後,便於古墓外圍加建水泥外殼以保護墓室,並於 1957 年開放予公眾參觀;直至 1988 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於 1998 年正式定名為「李鄭屋漢墓博物館(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漢墓極小只可遠觀
請別誤會這是個如西安兵馬俑或埃及金字塔的大型墓穴,李鄭屋漢墓面積極小,是小得不能讓遊客內進的一種,再加上為要控制墓穴內的濕度與溫度,遊客只可站於墓穴前的透明玻璃,一窺墓穴的面貌。墓穴內的各陪葬品已被移送到旁邊的展覽室,可供遊客參觀。即使連室內陳列室的展板也逐一細看,參觀整個漢墓只需 15 分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