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一男子因老婆抱怨每逢下雨天替自己送飯時,均會被雨淋濕了,於是發揮創意,用幾條竹子札成骨架再糊上油紙,製作成史上首把雨傘。原來,這名男子就是「魯班」大師。(惟另有傳說指,造傘的是魯班妻子雲氏。) 魯班的創意當然遠不止於此,木刨、鐵鋸、鎖……等工具皆是由他發明。正因為他的高超工藝和貢獻,後世的三行工人(即木匠、泥水匠、石匠)均奉他作「師傅」,並為他建廟敬拜。位於西環堅尼地城青蓮台的「魯班先師廟(Lo Pan Temple)」也是其中之一。
香港唯一拜祭魯班的廟宇
這座魯班先師廟,是香港唯一一座拜祭魯班的廟宇,建於 1884 年,由當時從事三行的工人合資籌建。可能出於對魯班的尊重及崇敬,負責建造這座兩進式廟宇的工人,無不是當時的巧手工匠,致使魯班先師廟無論內外都盡顯工藝建造技術,絕對不是班門弄斧吧!例如廟宇左右兩邊高於屋頂被稱作山牆的面塊,乃香港僅有的「五岳朝天式」南方特色設計;屋頂正脊前後均有的精美石灣陶塑,以及延伸至兩邊的日神后羿及月神嫦娥陶塑垂脊,更是在不凡設計背後,巧妙隱藏了整座廟宇結構上的縱軸線。
- 大家進入魯班先師廟時,記緊不要踩著門檻,那是魯班先師肩膊的象徵,任誰也不喜歡別人踩著自己肩膊吧!
- 魯班先師廟正門兩邊的柱頂的浮雕,剝落可是更為嚴重,可惜懂修復的工匠現已近乎沒有了。
內藏 9 組陶塑•26 幅壁畫
也因為巧匠們的心思,魯班先師廟更像是一座工藝展覽館,在幾百平方呎的廟宇內,共有 9 組陶塑及 26 幅壁畫,每個陶塑或畫作更有著各自的故事,例如:「文王會姜尚」、「花卉雀鳥圖」、「張騫泛槎圖」、「夜遊赤壁圖」、「達摩渡江圖」。可惜,在歲月的沖刷下,工藝作品多已褪色,無復班爛,惟仍可看到製作人的心血。
平常日子,魯班先師廟可能會略顯冷清,但每當農曆六月十三日的魯班先師誕,卻會變得門庭若市。三行工人不說,就是建造業議會的導師也會帶同學生前來祭拜,也有政府高官前來參與慶典。近年,有關方面更會選這天在廟前舉行「青年魯班選舉」以示紀念。除魯班先師廟外,西環區內還有不少富歷史意義的古蹟景點,包括:高街鬼屋、舊贊育產科醫院、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等,值得大家順道遊覽。此外,區內還有兩個不可不去的著名景點,分別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碼頭(西環碼頭)與西環泳棚。
- 供奉的魯班先師像,乃身穿官袍,沿於魯班曾在明朝被追封為北城侯。魯班像前還有其兩名徒弟的雕像,分別手執「墨斗」和「魯班尺」。
- 魯班先師廟內掛有「百藝之師」這個牌匾,魯班大師自然當之無愧。
- 進門右面供奉著土地,魯班先師左右還有財神及月老。難道從事三行的人大都愛錢財、缺恩緣嗎?
- 廟內最重要的題字,當然是正門的這塊「廣悅堂」橫額兩旁一對對聯:「規矩常存,絕巧工而溯神聖;道器同貫,由格物以闡治平」,點出魯班先師的處世態度為「規矩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