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屋邨養活一代代香港人,走進美荷樓(Mei Ho House)便能認識這第一代公屋的歷史,在經活化的僅存 H 形大廈走走,或者在改裝後的旅舍嘗試住宿體驗。

聖誕大火促成公屋誕生

其實,位於深水埗區石硤尾的美荷樓隱藏悲慘過去,其前身是石硤尾木屋區,住滿逃難來港的內地人,1953 年聖誕節一場大火,燒毀木屋區,造成 3 死 51 傷,數萬人無家可歸。港英政府在原址分期重建石硤尾邨,興建平房及徙置大廈,成為香港第一個徙置式公屋。石硤尾邨共有 29 座樓高 6 至 7 層的徙置大廈,美荷樓是首 8 座徙置大廈之一。

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建築風格獨特,高空下望,建築像英文字母「H」,是香港第一代公屋的標誌。屋邨是草根階層生活的根據地,但英雄莫問出處,現時揚名荷里活(好萊塢)的香港導演吳宇森,小時候亦曾住在這裡。

美荷樓的 H 形建築結構,可說是第一代公屋的標誌性建築風格。

美荷樓的 H 形建築結構,可說是第一代公屋的標誌性建築風格。

活化成青年旅舍

經半世紀後,石硤尾邨於 2000 年代面臨重建,房屋署決定將美荷樓改建,但計劃因資金和籌建問題一度擱置,令美荷樓荒廢多時。後來,當局透過公開比賽招募美荷樓重建概念計劃,最終實現歷史建築活化,改裝成設有 129 間房的青年旅舍,於 2013 年正式開幕,吸引不少外國遊客前來投宿。

負責營運美荷樓的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把樓宇最低兩層改造成「美荷樓生活館」。大家踏入生活館,便仿如置身於時光隧道中:館內展現 4 個原裝間隔住宅單位,重塑舊時公廁、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等 1950 至 1970 年代屋邨生活情況,並展出從舊居民搜集得來的資料,包括: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美荷樓現時開設了充滿懷舊氣息的冰室,亦有售賣老香港物品和玩具的商店。大家不妨到此一遊,感受不再復還的昔日香港情懷。

對一眾文青而言,除美荷樓外,深水埗區內還有另一極富歷史文化氣息的必遊景點——饒宗頤文化館。該處被冠上國學大師饒宗頤之名,大有文化承傳之意,當閣下步入饒宗頤文化館後,自可感受到其濃烈的文化氣息。

美荷樓生活館內展現了原裝間隔的公屋住宅單位。

美荷樓生活館內展現了原裝間隔的公屋住宅單位。

當年的公屋單位不設獨立廁所,居民要共用公共廁所。美荷樓生活館便重塑了當時公共廁所的模樣。

當年的公屋單位不設獨立廁所,居民要共用公共廁所。美荷樓生活館便重塑了當時公共廁所的模樣。

美荷樓經活化後,成為青年旅舍和開放予公眾的展館。

美荷樓經活化後,成為青年旅舍和開放予公眾的展館。

部分相片來源:ShutterStock

前往方法

乘坐港鐵至深水埗站,從 D2 出囗步出,沿桂林街步行約 10 分鐘至大埔道。

開放時間

星期一

休館

星期二

09:30 - 17:00

星期三

09:30 - 17:00

星期四

09:30 - 17:00

星期五

09:30 - 17:00

星期六

09:30 - 17:00

星期日

09:30 - 17:00

美荷樓生活館開放時間

地址

我們的地址:

九龍深水埗石硤尾邨41座

全球定位系统:

22.334067, 114.163608

電子郵件:
聯絡場地管理人
帶我到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