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街實現」名字取自所在地北角油街 12 號的諧音,也蘊含「實現」藝術家夢想之意,英文名字「Oi! (Oil)」則是年青人打招呼常用語 。但最有趣的是,它在 1905 年被香港皇家遊艇會設為總部時,已與藝術扯上關係。
藝術與工藝建築風格
已被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油街實現的建築採用「藝術與工藝(Arts & Crafts)」風格,糅合中國紅磚灰瓦及英式木門窗框的不對稱自然主義,所以本身已可說是 20 世紀初的藝術建築傑作。該處百年後被選作藝術中心,還很有點命中註定的感覺吧!油街實現跟位處金鐘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同屬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場館,同樣肩負著讓藝術融入社群、讓社群投入藝術的目標。至於牛棚藝術村和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則可說是九龍半島上的藝術工作者聚腳地。
- 油街實現 Oil 內有 2 間展覽廳,雖並不開放租貸申請,惟也經常主動邀請知名藝術家舉辦展覽。
- 油街實現另一展覽廳擺放了多台電視機和投影機,合組成裝置藝術品。
鼓吹珍惜食物風氣
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油街實現,經常舉辦大小不同的藝術活動。近入口處的餐廳,正宣傳「惜食」概念,推行「盛食當灶」的活動。大家把家中的盛餘食物捐贈給該食肆後,廚師便會在翌日下午一時,使用收集得來的食物為客人烹調午餐,收費採「以物易物」方式,不用給錢,給他們捐增食材便可以了。平日大家也可將盛餘食物拿給他們,換取店內飲品或食品,藉此鼓吹「珍惜食物」的環保風氣。
- 這些小草原來是「蕨」。
- 另一棵翠綠小草的名字是「野手」。
藝術品散射至社區
最教人欣賞的是,油街實現的藝術項目不只局限在建築物內,更與鄰近商店合作,將藝術品擺放到各小店的貨架上,務求令藝術品能散射至社區內。此舉既可讓更多人看到,也是透過藝術建立人與人關係的橋樑。油街實現更窩心的是,每天下午會有舉辦 3 場導賞團(下午 2 時 30 分、4 時 45 分及 6 時 30 分開始),詳細介紹各種藝術項目及油街實現的歷史,兼且毋須事先登記,大家不妨參加一下。
- 電氣道街市內的商店貨上,竟隱藏著油街實現的藝術品,大家可當作尋寶遊戲來玩呀!
- 大家能否在這些瓜果中找出隱藏了的藝術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