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蘭桂坊或中環蘇豪區步向荷李活道,感覺頓然截然不同,彷似由縱情聲色或講飲講食的氛圍,換成了莊重、肅穆、嚴肅、威嚴的氣場,因為你會在此發現曾長期代表著香港法治、司法及懲教的司法重地︰前中區警署建築群(Former Central Police Station Compound)。目前這建築群已完成活化工程,於 2018 年 5 月 29 日正式開幕,以昔日警務人員和公眾對前警察總部的匿稱「大館(Tai Kwun)」為名重生。
大館歷史:殖民時期最早建築
前中區警署建築群原指三幢在英殖民初期所建的三幢建築物︰舊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均已被評為法定古蹟。說來有趣,前中區警署建築群以中區警署聞名,惟英軍於 1841 年登陸香港島後,隨即興建的卻是後來改建成域多利監獄的草棚式監獄,以及旁邊的中央裁判司署,最後才是中區警署。
- Van Gogh SENSES Gifts 梵高藝術禮品進駐大館,聲稱要讓顧客體驗「揀選禮物的樂趣」。
- 原在中環街市二樓開店、兄弟合作經營的阮氏洋服,已移師至大館繼續經營。
中區警署:警匪電影熱門場地
中區警署原來是監獄的營房大樓,是一幢後維多利亞式及愛德華式風格的建築,1864 年建成,1905 年、1919 年、1925 年曾進行加建。大樓外牆一邊由紅磚砌成,面向荷李活道的正門則有花崗石雕刻及巨型圓柱,是中區警署標誌式的獨特建築風格。中區警署背後的檢閱廣署則是不少警匪電影的熱門取材景點,《英雄本色》中張國榮飾演的宋子傑也曾在此步操。除中區警署外,舊油麻地警署也是港產電影中黑白兩道交手的重要場景,《無間道》、《黑社會》與《古惑仔》便曾在此取景拍攝。
大館內的前警察總部大樓地庫已改建作展覽廳,以供舉辦與舊香港文化相關的展覽。圖片所示的是 2018 年 5 月至 9 月舉行「大館一百面」展覽。
域多利監獄曾多次改建
說監獄是英殖民時期最早的設施也真不為過,畢竟殖民地政府必須先立威,始可推行吏治,於是荷李活道上便出現以草棚搭建的簡陋營房。及後,監獄逐漸改建、擴建、修建,才形成域多利監獄最後擁有 A 倉至 F 倉幾個大倉以及營房大樓的結構。當中最古老的要算是 1858 年擴建部分,也就是後期的 D 倉,它可是避過了二戰時期日軍轟炸的建築古蹟!監獄被活化後,早期監獄的臉貌也被重現,館方更是貼心的在 A 倉內以投影方式,重現昔日囚犯受刑情況。
- 大館 A 倉內部環境沒太多改動,牢房、樓梯、電掣、地磚也保留下來。
- 大館 A 倉內設有投影裝置,讓大家藉投射影像重溫昔日囚犯的生活情況。
中央裁判司署:希臘復興式風格
還在改興中的法院庭,也就是從前的中央裁判司署,這裡可是英軍登陸香港島時的總巡理府威廉堅偉(William Caine)設立;後來於 1914 年原址重建成現今模樣。大樓特別採用希臘復興式風格,以表演裁判司法的肅穆莊嚴。從前,內部還有獨立地下隧通道貫穿毗鄰的中央警署及域多利監獄。看來當年的司法制度,由拘捕、審判至行刑,還真的很「一條龍」!
新建築:大館當代美術館
大館佔地達 13,600 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由 16 幢歷史建築,再加上兩座新建築「賽馬會藝方」及「賽馬會立方」所組成。兩座新建的大館當代美術館旨在為藝術家提供展覽作品的平台,由赫佐格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外牆用上黑色的鋼製仿磚,既富有現代感,又可配合大館古蹟建築的石磚建築風格。2007 年,時任特區行政長官的曾蔭權提出活化前中區警署的建議,並邀請香港賽馬會負責策劃和營運,定位為古蹟及藝術館(Centre for Heritage and Arts),會定期舉辦古蹟導賞團、藝術導賞團、表演和展覽。
訪遊大館後,大家不妨順道遊覽鄰近別具特色的建築物,例如由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而成的 PMQ 元創方、前身為牛奶公司冷凍倉庫的藝穗會、以及電影取景勝地都爹利街煤氣燈;又或者前赴毗鄰的香港畫廊街,漫遊各香港著名畫廊。
- 警察宿舍背後的賽馬會藝方,是座黑色建築,由建築事務所赫爾佐格和德默隆設計,設有展覽館、觀景台和餐廳。
- 大館的賽馬會立方內設演藝廳,用作表演藝術、電影放映及教育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