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主演的《金枝玉葉》,開首招募新人的一幕戲最為搞笑,取景地點則是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藝穗會(The Fringe Club)」內的樓上劇場。藝穗會是香港一個非牟利藝術團體,專門提供空間予獨立藝術創作者,舉辦藝術活動、表演或展覽,以一展才華,亦肩負推廣及支援藝術的責任。
百年奶庫變大班宿舍
藝穗會是一幢紅白磚牆建築,看上去甚富藝術味道。不過在 1890 年興建時,該建築可是與藝術風馬牛不相關。這座採用安妮女王復興式(Queen Anne Revival)建築風格的大樓,原身其實是牛奶公司的冷凍倉庫,供應冰塊及牛奶製品予附近居民,及後牛奶公司將總部搬至主倉庫,再陸續加入屠場、餡餅生產工場、副食品工場及鍋爐間等設施。及至 1913 年,牛奶公司把倉庫翻新成為大班(總經理)的宿舍。
藝穗會會址大樓樓高三層,以磚塊砌成,其紅白間條的外牆設計,令建築在中環街頭顯得份外搶眼。
上亞厘畢道這塊藝穗會的門牌已成中環地標。
藝穗會歷史變遷解說
1976 年,牛奶公司總部遷離該大樓。建築物被丟空 7 年後,1984 年被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以短租一個月的形式租借舉辦藝穗節。活動結束後,政府並沒打算收回該建築,於是藝穗會得以一直租用大樓南座至今。北座則由 1982 年起租予香港外國記者會(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使用。2009 年,這座舊牛奶公司倉庫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舊牛奶公司倉庫南座租予藝穗會。
藝穗會正門前掛著兩塊銅扁,介紹藝穗會歷史。
舊牛奶公司倉庫北座現為香港外國記者會會址。
藝穗會保留原有建築
正式以大樓為藝穗會主樓後,一群藝術工作者不單保留外牆,亦沒對內部架構作甚麼改動,只是翻新了破爛及漏水的地方。因此,大家來到在可容納 75 至 120 位觀眾的「地下劇場(The Fringe Underground)」,仍可找到昔日倉庫的格局及修繕痕跡;至於可容納最多 80 位觀眾的「樓上劇場(The Fringe Upstairs)」,依然可看到原本的高身窗扉。
原本是員工宿舍的位置、露台及室內部分,則被改作展示城市藝術的「Colette’s」展廳;大班宿舍則改建為「Circa 1913」餐廳,外牆仍刻有 1913 的字眼。從前的車房和落貨站,亦已改建為「陳麗玲畫廊(The Anita Chan Lai-ling Gallery)」,並加建落地玻璃,專門展出國際藝術作品。大家在此參觀過後,可順道到的香港畫廊街、大館、以及 PMQ 元創方逛逛,全面感受中環的藝文氛圍。
以白色為主的陳麗玲畫廊,空間廣闊,誰想到以前只是車庫。
陳麗玲畫廊內設有接待處,樂意解答有關藝術活動的詳情。
冰窖闢作藝穗會cafe
此外,既擁有牛奶公司倉庫這個歷史背景,部分設施便直接以當時的用途作命名。例如「奶庫(The Fringe Dairy)」便是藝穗會內一個附設酒吧的小型表演場地,也是香港唯一的爵士樂和「卡巴箂」式劇場;「冰窖(The Fringe Vault)」則保存原來的白色瓷磚牆壁和建築氛圍,地板更特地留有當年擺放冰櫃的坑紋,現時已闢作藝穗會cafe,不時舉辦各式文創節目如新書發佈會、手工藝品展覽、讀書會、甚至是手作市集。
這裡曾是牛奶公司的冰庫,用作儲存凍肉,現已變成藝穗會cafe,惟其紅磚外牆仍獲保持原貎。
藝穗會cafe 冰窖內部的白色瓷磚牆壁同獲保持原貎。每逢午飯時,冰窖內便聚滿中環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