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選最能代表香港的地標,青馬大橋(Tsing Ma Bridge)肯定榜上有名。這道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是連接大嶼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與市區的唯一道路,其建造規模龐大和複雜性極高,因而被選為「20 世紀十大建築」之一。
獲選 20 世紀十大建築
青馬大橋由莫特·麥當勞(Mott MacDonald)設計,跨越馬灣海峽,將葵青區青衣島(Tsing Yi Island)和荃灣區馬灣島(Ma Wan)連接起來,因而得名。大橋採用雙層設計,露天上層為 3 線雙程分隔高速公路,有蓋的下層則為 2 條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的共用路軌,以及 2 條供緊急使用的單線行車道路。當颱風吹襲或風速過高、橋面發生嚴重交通意外而封閉時,便會開放下層通道予駕駛人士。
青馬大橋「威水史」從數字可見一斑:大橋主跨長 1,377 米(比美國三藩市金門大橋還要長!),連引道全長 2,160米,是全球第 11 長的懸索吊橋。橋面離海面約 62 米,橋塔高度則為 206 米。大橋於 1992 年動工,耗資 71.44 億港元,至 1997 年 4 月 27 日開幕,由英國已故首相戴卓爾夫人主持開幕儀式,同年 5 月 22 日正式通車。
鋼絲長度可繞地球 4 次
吊起橋身的主纜纜索直徑為 1.1 米,主纜主跨由 33,400 條直徑 5.38 毫米的鋼絲,以空中絞織方法組成,每條主纜產生 5 萬公噸拉力。鋼絲總長度達 16 萬公里,足以環繞地球 4 次,相當誇張。大橋的結構鋼材主要在英國及日本製造,在廣東省東莞市珠江附近組合成 50 件組件,再以躉船運往香港的工地。結構鋼材重 5 萬公噸,橋塔和錨碇混凝土則重 50 萬公噸。
青馬大橋處於當風位置,其流線型橋身經過精心設計,大橋上、下層橋樑的橫切面中央均設有通氣隙,以增加大橋的氣體動力穩定性。青馬大橋於 1999 年與巴拿馬運河、英法海峽隧道及美國三藩市金門大橋等其他 9 項國際性工程,並列為「20 世紀十大建築」。參觀過青馬大橋後,大家不妨走到鄰近馬灣島上的香港挪亞方舟,既可漫步於馬灣東灣泳灘上享受和煦的陽光,又可遊覽方舟博覽館,了解大自然的奧秘。
渣馬不再跑入青馬橋面
青馬大橋屬於 8 號幹線青嶼幹線(Lantau Link)的一部分,車速限制每小時 80 公里,屬青馬管制區範圍。遊客想看真一點青馬大橋,可到各青衣西北部的青嶼幹線訪客中心及觀景台,中心內有大橋模型、相片和互動遊戲;在青馬大橋觀景台則可以較近距離或高角度,遠眺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Kap Shui Mun Bridge)及汀九橋(Ting Kau Bridge)。這麼雄偉的青馬大橋,可惜不設人行道,惟想在上面行走和跑步,其實也不是不可能。2008 年北京奧運舉行前,部分橋面曾開放予火炬手傳遞聖火。另外,以往渣打香港馬拉松舉行期間,青馬大橋亦有開放橋面作賽道路線,惟自 2017 年起,渣打馬拉松全馬和半馬路線卻改為不入青馬大橋橋面,只餘下昂船洲大橋橋面可讓參賽選手跑入。
- 日落西山後的香港青馬大橋有一道黑色彩虹劃破長空。
- 夕陽斜照下,香港青馬大橋仿如直通黃金宮殿的莊嚴大道。
- 晚霞映照下,香港青馬大橋顯得份外婀娜多姿。
- 夜幕低垂後,橋上的燈飾亮了,讓香港青馬大橋彷彿披上了一件閃閃生輝的彩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