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Causeway Bay)本來指現今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及其東岸,由於海岸線的形狀像一個銅鑼,所以被稱為「銅鑼灣」。該處亦有另一古稱「鹽船灣」,18 世紀戴氏家族於海灣東岸興建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現今的銅鑼灣天后廟。
經歷多番填海後,原本的海岸線經已消失了,變成現今的銅鑼灣道,原海灣範圍亦已變作現在的維多利亞公園。時至今日,「銅鑼灣」海灣只是指興發街、維園道與鴻興道之間的海域。19 世紀末,因為來往香港島東區和西區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甚為不便,所以構築了一條連接海灣的海堤(英文為 Causeway),即是現在的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這亦是銅鑼灣的英文名「Causeway Bay」的源起。同時,銅鑼灣亦為四環九約的下環(Ha Wan)和其中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