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Eastern District)位於香港島東北部,範圍包括北角、鰂魚涌、筲箕灣及柴灣,西起炮台山屈臣道,東至小西灣。東區人口約 55 萬,是全港最多人口的地區之一,7 成人口祖籍閩南。北角及鰂魚涌是傳統地段最貴住宅區之一,人均收入全港數一數二,相較下筲箕灣及柴灣公屋、居屋聚集,東區內部收入差異極大。

港島東區一帶早於宋朝便有人聚居,當時來往浙江、福建和廣州之間的船隻,途經柴灣時或會到岸上取水。18 世紀初,有客家人由廣東南徙,遷至當時稱為西灣的柴灣,建立村落,由於村民常到西灣砍柴作燃料用,遂改名「柴灣」。而筲箕灣原稱「餓人灣」,是漁船的天然避風港,後來居民覺得名字不吉利,而港灣形狀又像筲箕,因此改名「筲箕灣」。英國管治香港初期,鰂魚涌只有小規模開採花崗石工程,尚未開始發展,至 19 世紀末,才發展成本港首批工業中心之一。太古船塢和太古糖廠在該區興建了工業綜合建築物,並發展成自給自足的生活區,興建平房﹑商店、醫院和水塘,為今天的繁華奠定基礎。東區擔當香港海岸防衛的重要位置,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前哨,甚至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戰場。

顯示 9 個項目中的 9 個

Toggle Filters
計數:
排序方式:
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