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九龍城區(Kowloon City District),不少人會聯想起九龍寨城。事實上,九龍城區的名稱源起,確是來自 19 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九龍寨城爲當時九龍半島上唯一城鎮,及後「九龍城」逐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昔日香港國際機場前身的啟德機場(Kai Tak Airport)座落於九龍城區,致使該區樓宇受到嚴格的高度限制。及至 1998 年 7 月 6 日,機場搬遷至大嶼山赤鱲角後,區內始有高樓逐漸落成。目前九龍城區以住宅大廈為主,覆蓋範圍包括九龍城、九龍塘、九龍仔、何文田、馬頭圍、土瓜灣、紅磡、旺角東。另外,連接目前馬鞍山線與西鐵線的沙田至中環綫(沙中綫,Shatin to Central Link,縮寫 SCL)亦會橫越九龍城區,途經土瓜灣和馬頭圍,到達紅磡與現西鐵線貫通,預計於 2019 年中完成。
-
九龍城
位處九龍城區中心地帶的九龍城(Kowloon City),宋朝時是官方鹽場,被稱作「官富場」,意指官富鹽場。清朝時,該處興建了由滿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當時九龍寨城是九龍半島上的唯一城鎮,更被英國人視為「Chinese Town(中國城)」,九龍寨城之名遂不脛而走,隨後寨城所在地亦被稱呼為「九龍城」。除住宅大廈林立外,九龍城也是香港著名的「食城」,素有「小泰國」的美譽,當中衙前圍道附近多條內街便有著超過 200 間餐廳,包括:泰國菜館、潮州菜館、台灣食品專賣店、大閘蟹店、甜品店等。
九龍城範圍包括黃大仙區樂富以南、馬頭圍以北的地方,覆蓋九龍寨城公園、賈炳達道與衙前圍道一帶。啟德機場於 1998 年搬遷後,香港特區政府放寬九龍城的樓宇高度限制,區內有不少舊樓被拆卸重建成新型的單幢住宅。另外,部分前啟德機場的地方亦屬於九龍城的一部分,不過近年該地段不斷大興土木,日後相關部分或會被併入「啟德發展區(Kai Tak Development Zone)」。
-
馬頭圍
座落九龍城區中部的馬頭圍(Ma Tau Wai),古稱「碼頭圍」,因鄰近九龍寨城的龍津碼頭正是位於該處。龍津碼頭落成前,該處原稱「古瑾圍」,即現時聖德肋撒醫院旁的露明道公園對面位置。
馬頭圍的地理範圍除九龍城以南、土瓜灣北面一帶外,還包括:馬頭涌(Ma Tau Chung,從馬頭涌道、宋王臺至舊啟德機場西邊停機坪一帶),以及馬頭角(Ma Tau Kok,由宋皇臺道以南、木廠街、馬頭角道至馬坑涌道一帶)。受到填海工程和區議會劃區的影響,前啟德機場一帶的馬頭圍西部被併入「啟德發展區」,馬頭圍東部則劃歸土瓜灣。
原來,宋朝末代皇帝曾流落於馬頭圍。為逃避蒙古軍的追殺,宋朝皇帝及隨行官員於 1277 年抵達九龍半島近馬頭圍一帶,逗留約半年時間。後人為紀念宋帝曾經來訪,便在馬頭涌「聖山」上,一塊宋帝曾休息過的大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日治時期,該石被日軍毀壞,後人從被毀原石中撿出有「宋王臺」三字的殘石進行修葺,再擺放於現今的宋王臺遊樂場。
-
紅磡
隸屬於九龍城區的紅磡(Hung Hom),地理範圍南至安靜道、暢通道、紅磡南道、紅磡灣街與船景街,北至漆咸道北與蕪湖街。初期的紅磡只包含大環和紅磡灣,當中只有大環是陸地,其餘地方全是海洋。
1880 年代,當時該處只是一個位處九龍半島西南岸、尖尖突出的岬地,那對出的海灣叫「紅磡灣」。自 1884 年起,港英政府便積極在紅磡灣進行填海造地,獲取的土地便用作船塢用途。19世紀末,那裡建有九龍船塢,及後被黃埔船塢所收購。1991 至 1994 年間,政府積極在紅磡灣另一端啟動填海工程,連昔日紅磡灣那剩餘凹入的灣角都被填平了,海岸線也被拉直了,結果紅磡灣從此消失,變成現今的半島豪庭、海濱南岸等私人屋苑之所在地。
紅磡的古稱甚多,計有「赤磡」、「赤砍」、「紅碪」。至於「紅磡」名稱的起源,據說 1856 年之前,該處海邊的岩石全為紅色,因漁船常泊於該海灣,漁民慣稱可供泊船的凹入海邊為「磡」,所以得名「紅磡」。
-
土瓜灣
位處九龍西九龍城區南部的土瓜灣(To Kwa Wan),因昔日海灣內的海心島形如土瓜(番薯),故此得名。土瓜灣在廣東話中會變讀為土瓜「環」,以求順口。1960 年代,土瓜灣被發展成輕型工業區,工廠大廈和住宅式工場分布於九龍城道與馬頭圍道;後來因香港製造業式微,大量工廠北移,致使區內不少工廠大廈已變成大陸旅行團購物的場所。區內大部分商店集中在土瓜灣道,漆咸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則聚集了不少傢具商店。啟德機場於 1998 年關閉後,土瓜灣開始不斷進行重建,不少新型私人屋苑相繼落成,僅存的工業租戶已陸續遷往新蒲崗、九龍灣、觀塘等地,同時區內老店亦因難敵昂貴租金而結業。由是之故,自 2014 年起有民間組織進駐土瓜灣,舉辦導賞團與社區講座,以喚醒民眾關注舊區保育。
-
九龍塘
九龍塘(Kowloon Tong)乃香港市區唯一的低密度發展區,又建築物以三層式平房和別墅為主。古時,九龍塘只是現今警察體育會球場至大坑東遊樂場一帶的一個小地方,因當地有一個小池塘,故被稱作「九龍塘」。1920 年代,港英政府替九龍進行城市規劃,決定參照英國規劃師艾賓力薩·侯偉德(Ebenezer Howard)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概念,把九龍塘發展成低密度英式住宅區。這是香港開埠以來,首度以城市規劃為原則的地區開發計劃。政府規定區內的發展最高地積比率與層數分別為 0.6 與三層,致使九龍塘的樓房皆為低密度建築。由是之故,地主無法把物業重建為高密度的高樓大廈,遂退而求其次,或索性出售土地業權,或出租給時鐘酒店、安老院、婚紗店等只需三數層樓面的商戶,逐漸形成現今九龍塘的獨特景觀。
1937 年,港英政府將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劃為「新九龍(New Kowloon)」,內裡再劃分為九龍塘、九龍城、深水埗、荔枝角四區,自此奠定今日九龍塘區域範圍的基礎。九龍塘的地理範圍橫跨九龍城區與深水埗區,以港鐵東鐵綫為界,西面為深水埗區,東面則屬九龍城區:低密度屋苑又一村、大型購物商場又一城、香港城市大學坐落於港鐵九龍塘站以西,均屬深水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