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正是全球最繁忙貨櫃港口之一「葵青貨櫃碼頭(Kwai Tsing Container Terminals)」的所在地。該區原本屬於荃灣區,1981 年 4 月 1 日從荃灣區獨立分拆出來,主要由葵涌和青衣組成。早於明朝已有「葵涌」一名見於文獻。郭棐編撰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不但刊載了「葵涌」之名,還記述其旁有一個名為「春花落」的島嶼。現在青衣島東南方有一個小山峰喚作「春花落」,估計「春花落」正是「青衣」的古稱。昔日的葵青區由眾多小島、德士古半島和青衣島所組成,惟經多番填海後,小島和德士古半島已不復見;時至今日,大家只可在葵青區內找到青衣島而已。事實上,現今葵芳、葵青貨櫃碼頭與醉酒灣工業區一帶土地也是填海得來。
-
葵涌
葵涌(Kwai Chung)葵涌可細分為上葵涌、中葵涌、下葵涌,住宅屋苑主要分布在上葵涌與下葵涌,工廠大廈則進駐中葵涌。葵涌乃香港工商業重鎮,不但有大量企業在這裡開設辦事處,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葵涌貨櫃碼頭亦落戶於此。
1960 年代前,葵涌尚未被開發,及至荃灣新市鎮發展起來,住宅區逐漸伸展至葵涌一帶。1970 年代初,港英政府在該處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令葵涌發展一日千里。及至 1985 年,葵涌聯同青衣島從荃灣區分拆出來,獨立組成葵青區;惟葵涌仍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列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踏入 1990 年代,赤鱲角新機場開始動工,港英政府在葵涌、青衣一帶興建青嶼幹線與青馬大橋等新機場配套基建,加速了葵涌社區的發展。葵涌本身並不像其他新市鎮般設有市中心,但自脫離荃灣區後,區內陸續與多項公共設施,如葵青劇院、葵盛游泳池、葵涌運動場、南葵涌賽馬會診所;加上港鐵葵芳站週邊興建了新都會廣場與葵涌廣場,漸漸形成了葵涌市中心。
-
青衣
青衣(Tsing Yi)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 20 萬,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青衣在新界範圍內,行政上屬於葵青區,但同時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青衣經多年發展,擁有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成為自給自足的大型住宅區。青衣島建有香港多項重要基礎設施,包括早年落成的油庫、船廠和船塢,因機場核心計劃而建成的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青衣西北交匯處等重要交通基建,以及葵青九號貨櫃碼頭,令青衣成為全港石油儲存中心、重工業中心以及重要交通樞紐。
青衣其實是由 3 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位於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青衣東南方的洲仔。青衣古稱春花落、秤衣,其後因青衣魚而得名,有說法指昔日青衣海域盛產青衣魚;另一說法則是青衣外形似青衣魚。青衣成為荃灣新市鎮的拓展部份後,陸續落成青衣大橋、青荃橋、青衣首座公屋長青邨等。青衣內長 3.5 公里的青衣自然徑,可俯瞰整個青衣、青馬大橋等景色,是拍攝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