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Southern District)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 4,000 公頃,範圍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薄扶林、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根據現存的大浪灣石刻,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在南區定居。明朝時,聚居於南區的人數漸多,主要集中在黃竹坑、薄扶林與赤柱一帶。當時香港仔石排灣以轉口香木製品而馳名。自香港開埠起,南區便被發展成工業區。1857 年,夏圃船塢於區內落成,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及至 1860 年代,更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1950 年代起,黃竹坑亦逐漸蛻變成工業區。另一方面,南區亦是漁民的主要聚居地。1960 年代,港英政府積極開發南區,先後建立漁光邨、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讓漁民上岸定居;至於部分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落戶。
-
赤柱
座落於香港島南區赤柱半島的赤柱(Stanley),據說以前該處有很多木棉樹,樹上長有鮮紅色的花朵,在日陽映照下,樹木看起來像赤紅色的柱,於是得名「赤柱」。至於其英文名稱「Stanley」,則來自前英國首相史丹利勳爵(Lord Stanley)。
1842 年,維多利亞城尚未落成,赤柱曾是當時香港島的首府;及後港英政府把行政中心遷移至中上環區,赤柱則變成西方人的主要住宅區之一。另一方面,赤柱也是香港島的軍事據點。清朝年間,赤柱已建有一個名為「赤柱汛」的營汛。1930 年代,為防範日本侵略,英軍在黃麻角興建赤柱軍營。由於赤柱軍營原址及附近一帶有農民居住,所以港英政府在赤柱大街構築了 8 間平房以安置原居民,即現今的「八間屋」。香港主權移交後,赤柱的英軍軍營現已交由人民解放軍使用了。
-
黃竹坑
黃竹坑(Wong Chuk Hang)位於港島南區,在香港仔中心之東,深水灣之西,是香港著名旅遊景點海洋公園的所在地。黃竹坑一帶早於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現存的古蹟有黃竹坑石刻。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有人在壽臣山一帶建立香港圍,成為香港島早期其中一個具規模的村落,亦被認為是香港地名來源之一。
黃竹坑目前主要是住宅及輕工業區,隨港鐵南港島線於 2016 年開通,加上港府計劃將香港仔及周邊地區發展成旅遊區,黃竹坑將會轉型成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部份工廠大廈會改建成酒店。
-
淺水灣
淺水灣(Repulse Bay)位於南區,是香港島著名旅遊景點,擁有香港最美麗海灘之一的淺水灣泳灘。淺水灣也是傳統高尚住宅區,住有不少名人明星,豪宅單位屢創天價。淺水灣的英文名字,取自 1840 年代曾停泊該灣的英國海軍軍艦反擊號 HMS Repulse。在香港日佔時期,淺水灣曾被改名為綠之濱。
淺水灣泳灘是當地主要景點,海灣呈新月形,灘床寬闊、水清沙幼,當中不少沙粒是人工鋪成,是曬日光浴、遛狗漫步、欣賞日落的好地方。位於沙灘對面的影灣園,前身是建於 1920 年的淺水灣酒店,建築風格充滿殖民地色彩,曾是商賈政要、名流士紳經常進出的高級場所,是不少電影、電視劇的取景地。酒店於 1980 年代末拆卸,並興建現時的服務式住宅。
-
薄扶林
薄扶林(Pok Fu Lam)坐落於港島南區西部地區,範圍覆蓋雞籠環/瀑布灣(華富/華貴)、置富、鋼綫灣、沙灣等。薄扶林名字的源起,始於該處以前為茂密樹林,吸引大量薄鳧(野鴨或棉鳧)棲息於此,因此被坊間稱為「薄鳧林」,後來地名被寫成「薄扶林」,一直沿用至今。香港有不少重要設施首建於薄扶林:1883 年,香港首個水塘「薄扶林水塘」竣工,泉水來自太平山,為香港提供自來水;1885年,香港牛奶公司在薄扶林村一帶興建牧場,乃香港首個牧場,喚作「薄扶林牧場」,現址為置富花園;1911 年,香港首間大學「香港大學」落戶於薄扶林北面。1970 年代,港英政府頒布一項名為「薄扶林延期履行權」的行政措施,限制區內的發展,故此薄扶林至今仍可維持中低密度的發展格局。
-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乃港島南區的中心地帶,範圍覆蓋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香港仔以漁村風味和海鮮美食而聞名於世,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作香港仔避風塘,更成為著名的香港旅遊景點。香港開埠前,香港仔已有艇戶漁民定居於此。開埠之後,香港仔也開始發展工業。1857 年,夏圃船塢落成,乃香港首個大型船塢;1860 年代,夏圃船塢被黃埔船塢收購,再發展成香港仔旱塢,成為香港四大船塢之一。初期居民大多聚居於香港仔黃埔船塢東面的香島道(現今香港仔大道)與香港仔大街(現今香港仔舊大街)一帶,艇戶居所則分布於香港仔避風塘內與黃竹坑西面的十五間和涌尾海傍。1970 年代,香港仔旱塢被拆卸和填海,建成大型私人屋苑香港仔中心。
1841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一隊英軍登陸香港仔,由一名叫阿群(陳群)的蜑家婆(水上人)帶路,從香港仔越山至上環一帶,事件被稱作「阿群帶路」。期間途經香港村時,英軍問及該處地名,陳群以蜑音回答「香港」,英即以蜑音「HONG KONG」記錄下來,當作全島總稱;這正是香港名字由來的其中一個說法。至於英軍問路之地則被稱作「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