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新界西部的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古稱為「淺灣」,此名字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據說是因區內海灣水淺而得名。除荃灣新市鎮外,荃灣區也包含深井、汀九、青龍頭、油柑頭、嘉龍村、馬灣島、梨木樹、大窩口部分地區、大嶼山北部的外飛地(如:欣澳、竹篙灣、青洲仔半島),全區總面積約 60.74 平方公里。荃灣區北部是以山地為主,南部土地則大多經由填海得來,包括:荃灣廣場、荃灣西站、如心廣場、德士古工業區、柴灣角工業區等。盡管荃灣區海域坐落於新界,惟其汀九橋以東海域卻被香港政府劃入維多利亞港範圍。
-
荃灣
荃灣(Tsuen Wan)是荃灣新市鎮和荃灣區的主要構成部分。1961 年,港英政府刊憲宣布,將荃灣規劃成新界區第一個衞星城市,範圍覆蓋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自後,政府在荃灣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讓荃灣海岸線向外移至海盛路及楊屋道。1980 年代,德士古道和馬頭壩道一帶海域也被填海而變成陸地。1990 年代,荃灣路以西海旁再度進行填海工程,以興建港鐵西鐵綫的荃灣西站。
當年宋朝皇帝為躱避蒙古軍的追殺,南逃至香港期間,除逗留於九龍城一帶外,還有在當時稱為「淺灣」的荃灣留下足跡。1277 年,宋朝末代皇帝宋端宗從古瑾(即現今的馬頭圍一帶)去到淺灣,當中一名曹姓的隨行大臣在橫過水潭時不慎滑倒溺斃,於是後人將事發水潭取名為「曹公潭」以作紀念。
-
馬灣
面積只有 0.96 平方公里的馬灣(Ma Wan),是一個位於大嶼山與青衣之間的小島,但卻被香港政府劃入荃灣區。馬灣東面是馬灣海峽(Ma Wan Channel),西面是汲水門(Kap Shui Mun,原稱「急水門」),北面對岸則是為荃灣區的深井(Sham Tseng)。馬灣本為漁村,自青馬大橋於 1997 年落成後,島上始有大型建築項目進行:2002年,大型私人屋苑珀麗灣開始入伙;2007 年 7 月 1 日,馬灣公園第一期正式啟用;2009 年 5 月 25 日,挪亞方舟博覽館和挪亞方舟酒店正式開幕。
「馬灣」名稱的源起,眾說紛紜。有一說法指,因馬灣北部的馬角咀與另一小島燈籠洲之間。要是從南面遠望,山脈及海灣形成的形狀酷似一匹駿馬,所以鄉民遂稱呼此島為「馬灣」。另一說法指,島上北面有一所兩進式設計的天后古廟(Tin Hau Temple),相傳是海盜張保仔(Cheung Po Tsai)興建,用作庇佑當地居民。鄉民慣稱天后廟為「娘媽廟」,有時又會把「娘媽」讀作「娘馬」。為表示對「娘馬」的敬意,於是鄉民替小島取名為「馬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