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乃香港十八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只有 683 公頃,由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三部分組成。根據《北京條約》,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被割讓予英國,當中包括現時整個油尖旺區,於是該區獲得大力發展,演變成今日繁榮的香港市區區域之一。尖沙咀乃香港的商業和旅遊中心,有逾 200 多間酒店、賓館及旅舍散布於此。同時,香港文化中心、香港科學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藝術館、九龍公園、香港理工大學皆位於尖沙咀,所以這裡也被視為香港重要的文化、康樂和教育重鎮。至於油麻地和旺角,則屬人口密集的舊式住宅區和商業區,有很多戰後落成的舊式樓宇,當中大多是商業與住宅混合用途。
-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乃油尖旺區轄下的其中一個分區,這亦是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清朝年間,油麻地一帶喚作「蔴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聚集了販賣可修補漁船的桐油與麻纜的商家,於是坊間稱之為「油蔴地」;後來再將「油蔴地」之名簡化為「油麻地」。香港著名的露天市集「廟街」便是座落於油麻地。每天入夜後,廟街馬路兩旁便會布滿販賣不同商品和食物的攤檔,形式跟台灣夜市非常相似,但因出售貨品均帶有濃厚的香港本土特色,加上街道本身亦充滿香港道地風味,故此廟街已成為旅客必到的景點。
-
尖沙咀
尖沙咀(Tsim Sha Tsui),又稱尖沙嘴,是香港商業、娛樂、文藝、旅遊及購物活動的集散地。這裡既有香港著名景點如:尖沙咀鐘樓、星光大道,又有多座不同主題的展覽館,包括:香港太空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和香港文化中心等。根據《北京條約》,滿清政府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中包含整個尖沙咀。英國佔有尖沙咀後,在當地興建了水警總部和軍營,又以填海方式造出尖沙咀西部海傍作海運用地。1913 年,港英政府動工興建尖沙咀火車站,今日聞名於世的尖沙咀鐘樓乃當時火車站的一部分。1978 年,尖沙咀火車站主樓被拆卸,原址建成香港太空館和香港文化中心,鐘樓則在市民的要求下保留下來,成爲香港的地標建築。
-
旺角
座落於九龍西油尖旺區北部的旺角(Mong Kok)乃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旅遊和購物區。區內新型摩天大廈與舊式唐樓毗鄰交錯,形成別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如以彌敦道為界,將旺角劃分為東、西兩面,購物區聚集於東面,住宅區則分布於西面。旺角舊稱「芒角」:古時該區芒草叢生,加上地形有似一隻牛角直插入海,所以被冠上「芒角咀」之名,位於該處的村落亦因而喚作「芒角村」。及至 1930 年代,芒角正式易名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因為區內大部分商店均販賣潮流商品,故此逐漸演變成年輕人的活動集中地,情況有如台北的西門町。聚集於此的年輕人被俗稱為「MK 人」,取自「Mong Kok」的簡稱;如是男生的話,會被喚作「MK 仔」,女生則被稱呼為「MK 女」或「MK 妹」,至於其衣著打扮則被統稱為「MK Look」。
-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WKCD)位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正處於興建階段,將會是集結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共 17 座,旨在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及世界地位。早於 1998 年,港府宣布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但由於計劃中的巨形天篷備受爭議,結果港府放棄原有框架,計劃推倒重來,重新發展為西九文化區。西九文化區於 2013 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第一階段預計於 2020 年或以前竣工,第二階段預計於 2030 年或以前落成。
第一批次的設施預計 2018 年前落成,包括 M+ 展亭、苗圃公園、西九公園、自由空間、戲曲中心、M+;第二批設施預計於 2020 年落成,包括演藝綜合劇場、當代表演中心;第三批預計 2020 年後落成,有音樂劇院、大劇院、音樂中心、中型劇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餘未有分批次的,包括 M+ 第二期、小型戲曲劇場。M+ 展亭為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永久場地,於 2016 年 9 月啟用,舉辦各類藝術展覽。苗圃公園於 2015 年 7 月落成,為臨時表演場地,定期對外舉辦各種文娛活動,如結合音樂和文藝的「自由約」。